最好的股票配资炒股 温暖“星星的孩子”——广东省孤独症教育交流活动举行
4月9日至10日最好的股票配资炒股,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5年广东省孤独症教育交流活动”在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举行。来自省内外的500余名专家学者、校长及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广东省孤独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东莞市残联理事长陈伟贤、省教育厅基信处副处长冯婉燕、东莞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林勤、东莞市残联副理事长张福应出席活动,省教育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东莞市残联相关部(室)、直属单位负责人,东莞市教育局相关科室、东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及全省各地市(区)教研院、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学校(幼儿园)和残疾人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同行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张福应在致辞中,从政策保障、资源供给、人才培养、社会支持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东莞在孤独症教育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东莞市残联通过开展“与星同行计划”(CST项目),着力为全市孤独症照顾者提供家庭康复技能培训,有效减轻孤独症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省教育厅基信处副处长冯婉燕表示,近年来,广东聚焦孤独症教育的师资专业化水平提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立项建设18个孤独症教育基地、15个孤独症部(孤独症教育中心),推动孤独症教育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实施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研发了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特性的“入学适应”“社会情绪”等精品课程,实现了课程资源由“普适性”向“高度适配性”的深刻转变。她对各地市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强化教育科研引领,大力推动课程资源开发、教具辅具支持等成果转化;二是促进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智慧化教育康复体系,为孤独症教育增添新动力;三是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
多维论坛引领教育新未来
4月9日,以“课程建设”“科技赋能”“协同育人”为关键词的三个分论坛成为焦点。
分论坛一: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
“课程建设”分论坛专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专家们分享了如何构建更贴合孤独症儿童需求的课程体系,并就如何高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展开探讨。
“分论坛一: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现场
深圳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梁涛老师介绍了学校构建“美好生活+”视域下的孤独症高中生涯课程体系,涵盖基础、专业、康复、活动四大门类,开发19+n门职业课程覆盖九大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提供真实职业体验,已开设39门课程并新增微专业与特奥运动项目,未来将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助力学生社会融入。
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安红妍老师介绍了学校以“医教结合”为核心,出版实验教材并构建跨学科整合课程体系。通过康复训练与学科内容融合,提升学生参与度与语用能力,形成“教学科研合一”团队模式。
广州市康纳学校黄丹老师介绍了学校十年来构建“四维课程体系”(核心、拓展、潜能、泛化课程),开发社会情绪、情感及执行功能课程,显著提升学生情绪管理与社会认知能力。未来计划完善课程指南、探索家校共育与跨学科支持,推动区域资源建设及课程普及。
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钟卉老师介绍了学校构建六大领域课程体系,突破传统教学时段限制,融入真实生活情境实施高频次干预。通过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安全氛围,4年内助力10名学生成功转入普通班级,未来将完善评价体系并推动区域课程推广。
广州大学林潇潇博士从课程设计理论出发,肯定四校在课程组织性、评价体系及资源整合方面的实践创新。建议构建“普职康助”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整合资源关注隐性课程,利用AI技术优化资源建设,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强调孤独症教育需多方合力推进系统工程。
分论坛二:人工智能赋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康复
“科技赋能”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康复,探讨如何借助前沿科技手段,提升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精准度与效果,为传统康复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分论坛二:人工智能赋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康复”现场
深圳市南山区龙苑学校白锋亮校长介绍了学校构建了孤独症学生成长动态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生态化成长档案”与多维度支持结构,覆盖课堂表现、行为记录、IEP及训练反馈四大板块,突出家校协同与实时交互,通过动态评价赋能个性化教育支持,并提出多元评估、智能分析、调整计划、监测预警及数字绘图的未来思考方向。
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蒋艳老师介绍了学校“悦己·怡人”项目通过构建“三段四维五域十策略”的情绪能力培养框架,涵盖学科教学、专项活动、家校社融合等实施路径,形成多元化评价模式并开发情绪画册、AR资源等多模态教学资源库。项目依托AR教室、情绪穿戴设备等技术工具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家校共育与校社联动推动学生社会化发展。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曹丽敏主任介绍了学校基于UDL理念探索孤独症学生个性化教育资源开发,围绕多元内容呈现、多样化参与方式、灵活表达三大原则,开发视觉支持工具、互动数字内容及辅助沟通设备等资源,通过教师培训与家校协作提升资源使用率。项目强调以学生神经多样性为出发点,实现从适应典型发展路径到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逻辑转变。
茂名市特殊教育学校钟洁老师介绍了学校孤独症实验班构建“三级结构+四维目标”课程体系,融合国家课程、康复训练与本土文化,并引入VR、AR、AI技术辅助教学,开发文化社交故事绘本与方言教学资源,聚焦社交沟通、生活适应等能力培养。
广州大学于洛迪教授指出,各项目在孤独症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探索成果,均体现了教育一线在教学支持多样性、课程设计个别化以及教育态度转变方面的进步与深度探索,更加关注学生的潜能与差异化需求。同时,各项目在技术应用、评价体系、资源开发以及推广价值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为推动孤独症教育实践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分论坛三: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与教联体协同发展
“协同育人”分论坛则围绕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与教联体协同发展,交流如何打破教育壁垒,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进步。
“分论坛三: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与教联体协同发展”现场
阳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李玉坤校长介绍了“三联协同·智慧筑基”的孤独症教育教联体建设实践,从学校基础概况、现实困境到破题关键与实践构想,提出了构建“家—校—社会”联动教联体的设想,通过资源整合与行动支撑,致力于打造惠及各方的特殊教育生态。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秦涛副校长分享了中重度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通过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就业安置一体化立交桥,开设多类专业课程,注重学生职业体验与技能培养,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助力学生融入社区。
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王曙光主任阐述了学前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构建评估、课程、辅助支持的三维一体支持体系,形成“二·三四五融合模式”,开展多元共融活动,家园社协同,并推广融合教育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州市天河区启慧学校苏倩欣主任探讨了孤独症学生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针对学生学习特质,进行全域支持与分层赋能,通过精准干预个案,展示了环境策略的有效性,致力于构建适配性学习空间与支持性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生活品质。
华南师范大学石梦良教授、东莞市康复医院李哲医生一致认为,各项目在教育理念、资源整合、家校社协同以及个别化支持方面展现了显著的探索成果,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和方法。他们特别指出,推动孤独症教育从个别化支持向系统性赋能转变,强化资源整合与多方协作,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同时,他们鼓励各项目继续优化技术应用与实践模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教育支持,推动特教实践的持续发展。
4月10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王辉教授作“孤独症学生:认知、评估与教学”专题讲座,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教师也通过“我的身份证”“寻找春天”课堂教学,展示特殊教育“生活+”课程建设的实践成果。
王辉作专题讲座
六年级生活适应课程“我的身份证”教学
三年级生活语文课程“寻找春天”教学
资源中心打造服务新阵地
除了思维火花的碰撞,东莞市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也于4月9日正式成立。据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校长李俊强介绍,中心旨在为全市各类学校、机构和家长开展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通过政策建议、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融合宣导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优化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服务体系,提升全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质量。
东莞市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教育资源中心启用
据了解,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双万城市”,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将特殊教育工作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予以重点推进,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融合教育乡镇全覆盖,全市33个镇街(园区)各建有至少1间特教班,构建了以随班就读及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涵盖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助力孤独症群体获得抢救性康复、全生命周期支持。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孤独症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广东省孤独症教育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未来,广东将继续推动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助力他们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者:黄博彦
来源:广东教育杂志社最好的股票配资炒股